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

國際學校的學與教

香港国际学校的老师怎样教学生?资深老师:不遗余力地称赞孩子!_小朋友

我有朋友的孩子是讀弘立書院小學部的,有次聽他提起小朋友的功課,真羡慕不已。原來國際學校即使是小學生,他們的學習方式與本地學校的傳統教與學真的很不同。傳統學校的學生,學習多是上堂聽老師講解,然後回家做功課。所謂功課,即是多點練習,然後有小測,考核他們有否明白老師想教的東西。國際學校則是做專題研習,小朋友自行去看相關課題的書藉,寫下感想或發現,再做口頭滙報。這學習方法很似我們在大學讀書時的學習方法。這也是前任國際學校圖書館老師譚麗霞在《國際學校老師這樣教》所講,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鼓勵自主。國際學校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,有三點特徵。

第一,本地學校課程著重測驗,國際學校著重研習報告。例如四年級常識科教的<人體與健康>,本地學校會教學生關於人體與健康的知識,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記住所教的內容,然後用功課幫助同學記憶上堂所學。國際學校便不同了,老師會與圖書科老師合作,先搜集一些與課題有關的參考書,然後要學生分組討論,每組負責人體不同的器官,學生討論後要再繼續上網或看書找資料,完成簡報(Powerpoint)及口頭滙報。大家各自對自己負責的題目有深入了解。而評估的方式不是測驗,而可以是根據不同的課題釐定不同的評估方式。這種著重口頭滙報的主動學習方法,比起學生安靜坐著的被動學習法,效果當然好很多。

第二,本地學校著重答案,所以要設立測驗考試,確保學生知道答案,但國際學校,更加著重問題。例如五年級國際學校教歷史,教南北戰爭,老師會拋出數個關鍵問題(Essential questions),例如戰爭的起源什麼?但老師不會灌輸模擬答案,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參考書,各科老師以自己的方法配合,加深同學印象,讓他們透過研習報告,自己去找答案。與其說國際學校不著重模擬答案,不如說它們更加著重問學生關鍵問題。

第三點與第二點息息相關,正正因為國際學校不強調問題的答案,或既定答案,國際學校根本沒有教科書。或者他們也會讀教科書,但學生會運用圖書館內的書、雜誌、電子資料庫等,去學習相關課題的知識。教科書在國際學校根本不重要。

總的來說,國際學校著重培育學生的演講能力、資訊素養、研究能力等等。本地學校重灌輸知識。如果你問任何一位家長,孩子究竟需要技能還是知識呢?一定是技能重要,因為技能終生有用,課本上的知識,考完試就會忘記。所以為何國際學校的學生樣子看起來都活一點、開心一點?以上幾點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差異,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細心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