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

沒有band 1學校,只有band 1學生

這一篇會談一談香港小朋友求學面對的一個問題,就是會關心讀書的學校是第一組別(band 1),第二組別(band 2)還是第三組別(band 3)。朱子穎校長在他的《你不知道的教育》,便回應了這個問題。他的回應分了幾個層次。

首先,朱校長指出了一個家長大眾們的普遍謬誤,就是:其實小學是無分banding的!(嚴格來說,中學也沒有分組別。)所謂banding,是根據小學生五六年級的呈分試,再根據那間學校的舊生在中一入學試的成績調整(Pre-S1 只在雙數年度舉行),來決定全香港的小六學生究竟是屬於band 1, band 2, 還是band 3。而band 1的學生,當然有優勢先獲分派理想的中學,所以中學雖然實際沒有分組別,但因為受歡迎的中學多band 1學生,所以便約定俗成被稱為band 1中學;相反,少人揀的中學因為最後多band 3學生入讀,因此就成為band 3學校。而幼稚園升小學是沒有呈分試的嘛,所以小學又哪來有banding呢?當然,作為消費者可以從一間小學的六年級生有多少是band 1學生而決定口哪間小學是band幾。

第二, 其實就算真的了解了一間小學有多少band 1學生,又如何呢?要知道,中學是真的需要競爭,根據呈分試及中一入學試成績獲派位,但小學呢?根本沒有競爭,完全是根據大抽獎派位;而且,留意,小學及中學都有部分學額是以可跨校網、只計分的方法收取學生的,這部分小學佔50%(中學佔30%),即是說,有一半的小學學額連靠運氣入的機會也沒有。

第三,朱校長問了一個問題:津校既然是政府資助的,那為何家長覺得中小津校之間會出現那麼大的差異?試以醫院做比較,香港大部分醫院都是公營的,醫院之間即使有差異,在消費者心目中,其差異也沒有學校之間大。為甚麼呢?朱校長首先認為,其實香港學校的質素保證做得十分之好的,課程上、教師水平上,事實也十分接近,那為什麼會有差異呢?朱校長暗示,其中一個引致差異的原因,是學生的社經背景。如果一間學校的學生比較多來自中產家庭,六年級畢業時比較容易成為band 1學生,因為真正影響學生成為band 1學生的,不是老師,而是家長,而當自己的子女都能與眾多家庭支援比較好的同學一起學習,自然也更易成為band 1學生。

總結來說,其實每間中小學也有三種組別的學生,當然最top的學校(即band 1頭)可能9成9都是band 1學生。無論如何,banding是形容學生,不是學校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