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

家教教什麼

How to Teach Leadership Skills to Kids: Top Ways & Activities

陳美齡博士在其著作《30堂家長必修課》的擘頭第一章,是說要培育孩子的自我肯定感,這一點與其他心理學家的主張一致,但整本書最大看頭不是這點,而且她這本書有很多很多論點,可惜她不是每點深入闡述,而是一篇一點。我最深印象來自她如何教三個兒子入史丹福,一來她真的有另一本著作講如何送仔女入史丹福,應該很受虎媽歡迎,二來她在這書有幾點關於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的意見幾特別,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第一,家長應自少教導孩子「不受金錢束縛」的金錢觀。陳美齡說不要買玩具給孩子。這個意見聽上來也相當極端:一般說不要買太多玩具給孩子,但完全不給孩子買玩具實在比較少聽人說過。陳美齡不買玩具的目的是因為她想以不用錢的遊戲與孩子玩,她舉很多例子,例如玩踩影子、到郊外等等。這樣做有三個好處,第一:這樣可教孩子,父母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光是金錢不能代替的,比昂貴的玩具更加寶貴,貫輸一種「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比買到的東西更加重要」的金錢觀;第二,的確,孩子有新玩具,很快就玩膩了,甚至不玩第二第三次;第三,玩不用錢買的玩具可訓練頭腦、創意、解難能力。

第二,陳美齡會與兒子討論新聞。作為大人,我的看法是新聞太複雜,涉及政治、歷史、人情世故這些孩子未必明白的東西,所以都傾向不討論新聞。但陳博士的看法是要訓練小朋友「多思考、對人對事保持好奇心,擁有自己的想法」。好多家長會花錢教導小朋友不同的技術,例如學芭蕾、學跆拳道、學英文,但有沒有聽過家長付費給小朋友學思考,學有自己想法?當然,小朋友的發展階段未必也去到發展理性思考的階段,但家長可以由小訓練,例如可讓小朋友參與家事的決定,諮詢他們的意見。另外,陳博士認為要灌輸孩子大量的知識,他們才能有自己的觀點,例如預早與孩子預習學校未來一年的課程,使他早點有對於課題的看法,回校能與老師及同學分享。而看新聞便是另一種既可灌輸知識又可訓練建立看法的方法,是「現場的社會教育」。總之,孩子要多關注世界、關注身邊的事物,家長多與他們討論,形塑他們自己的觀點。待孩子上到高小做常識科剪報功課,便會看到效果了!

第三,要訓練孩子的領導力。這件事情真的比較少聽人說是由家長教,我記得自己是在高中,學校鼓勵我們要多參加課外活動時,才第一次聽見領導力這回事。出來社會工作二十年,終於明白到領導力是多麼重要,因為社會就是尋找懂得領導的人,有領導力的人才能早「上位」,做老闆最重要就是懂領導。陳博士說,做領導就是給予眾人一個願景,讓大家去跟隨(實現願景)。爸爸媽媽其實就是領導者,各自負責家中大小事,而孩子就是透過觀察父母如何做領導者而學習做領導。當然學做領導不能單靠理論,最重要是在群體活動中學習。陳美齡也提到,領導方式因人而異,她三個兒子也有不同領導風格,大兒子用充足的準備與策劃使大家對他有信心(實幹型?);二兒子則收集大家的意見(較民主?),推動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,用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;小兒子就用自己的正能量(個人魅力?),吸引大家協助他達到目標。

原來家教家教,家真的可以教,而22世紀的家教不是只教有禮貌等等的個人修養或品德,而是要與時並進,教金錢觀、教有自己的看法、教領導能力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