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

沒有band 1學校,只有band 1學生

這一篇會談一談香港小朋友求學面對的一個問題,就是會關心讀書的學校是第一組別(band 1),第二組別(band 2)還是第三組別(band 3)。朱子穎校長在他的《你不知道的教育》,便回應了這個問題。他的回應分了幾個層次。

首先,朱校長指出了一個家長大眾們的普遍謬誤,就是:其實小學是無分banding的!(嚴格來說,中學也沒有分組別。)所謂banding,是根據小學生五六年級的呈分試,再根據那間學校的舊生在中一入學試的成績調整(Pre-S1 只在雙數年度舉行),來決定全香港的小六學生究竟是屬於band 1, band 2, 還是band 3。而band 1的學生,當然有優勢先獲分派理想的中學,所以中學雖然實際沒有分組別,但因為受歡迎的中學多band 1學生,所以便約定俗成被稱為band 1中學;相反,少人揀的中學因為最後多band 3學生入讀,因此就成為band 3學校。而幼稚園升小學是沒有呈分試的嘛,所以小學又哪來有banding呢?當然,作為消費者可以從一間小學的六年級生有多少是band 1學生而決定口哪間小學是band幾。

第二, 其實就算真的了解了一間小學有多少band 1學生,又如何呢?要知道,中學是真的需要競爭,根據呈分試及中一入學試成績獲派位,但小學呢?根本沒有競爭,完全是根據大抽獎派位;而且,留意,小學及中學都有部分學額是以可跨校網、只計分的方法收取學生的,這部分小學佔50%(中學佔30%),即是說,有一半的小學學額連靠運氣入的機會也沒有。

第三,朱校長問了一個問題:津校既然是政府資助的,那為何家長覺得中小津校之間會出現那麼大的差異?試以醫院做比較,香港大部分醫院都是公營的,醫院之間即使有差異,在消費者心目中,其差異也沒有學校之間大。為甚麼呢?朱校長首先認為,其實香港學校的質素保證做得十分之好的,課程上、教師水平上,事實也十分接近,那為什麼會有差異呢?朱校長暗示,其中一個引致差異的原因,是學生的社經背景。如果一間學校的學生比較多來自中產家庭,六年級畢業時比較容易成為band 1學生,因為真正影響學生成為band 1學生的,不是老師,而是家長,而當自己的子女都能與眾多家庭支援比較好的同學一起學習,自然也更易成為band 1學生。

總結來說,其實每間中小學也有三種組別的學生,當然最top的學校(即band 1頭)可能9成9都是band 1學生。無論如何,banding是形容學生,不是學校!

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

家教教什麼

How to Teach Leadership Skills to Kids: Top Ways & Activities

陳美齡博士在其著作《30堂家長必修課》的擘頭第一章,是說要培育孩子的自我肯定感,這一點與其他心理學家的主張一致,但整本書最大看頭不是這點,而且她這本書有很多很多論點,可惜她不是每點深入闡述,而是一篇一點。我最深印象來自她如何教三個兒子入史丹福,一來她真的有另一本著作講如何送仔女入史丹福,應該很受虎媽歡迎,二來她在這書有幾點關於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的意見幾特別,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第一,家長應自少教導孩子「不受金錢束縛」的金錢觀。陳美齡說不要買玩具給孩子。這個意見聽上來也相當極端:一般說不要買太多玩具給孩子,但完全不給孩子買玩具實在比較少聽人說過。陳美齡不買玩具的目的是因為她想以不用錢的遊戲與孩子玩,她舉很多例子,例如玩踩影子、到郊外等等。這樣做有三個好處,第一:這樣可教孩子,父母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光是金錢不能代替的,比昂貴的玩具更加寶貴,貫輸一種「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比買到的東西更加重要」的金錢觀;第二,的確,孩子有新玩具,很快就玩膩了,甚至不玩第二第三次;第三,玩不用錢買的玩具可訓練頭腦、創意、解難能力。

第二,陳美齡會與兒子討論新聞。作為大人,我的看法是新聞太複雜,涉及政治、歷史、人情世故這些孩子未必明白的東西,所以都傾向不討論新聞。但陳博士的看法是要訓練小朋友「多思考、對人對事保持好奇心,擁有自己的想法」。好多家長會花錢教導小朋友不同的技術,例如學芭蕾、學跆拳道、學英文,但有沒有聽過家長付費給小朋友學思考,學有自己想法?當然,小朋友的發展階段未必也去到發展理性思考的階段,但家長可以由小訓練,例如可讓小朋友參與家事的決定,諮詢他們的意見。另外,陳博士認為要灌輸孩子大量的知識,他們才能有自己的觀點,例如預早與孩子預習學校未來一年的課程,使他早點有對於課題的看法,回校能與老師及同學分享。而看新聞便是另一種既可灌輸知識又可訓練建立看法的方法,是「現場的社會教育」。總之,孩子要多關注世界、關注身邊的事物,家長多與他們討論,形塑他們自己的觀點。待孩子上到高小做常識科剪報功課,便會看到效果了!

第三,要訓練孩子的領導力。這件事情真的比較少聽人說是由家長教,我記得自己是在高中,學校鼓勵我們要多參加課外活動時,才第一次聽見領導力這回事。出來社會工作二十年,終於明白到領導力是多麼重要,因為社會就是尋找懂得領導的人,有領導力的人才能早「上位」,做老闆最重要就是懂領導。陳博士說,做領導就是給予眾人一個願景,讓大家去跟隨(實現願景)。爸爸媽媽其實就是領導者,各自負責家中大小事,而孩子就是透過觀察父母如何做領導者而學習做領導。當然學做領導不能單靠理論,最重要是在群體活動中學習。陳美齡也提到,領導方式因人而異,她三個兒子也有不同領導風格,大兒子用充足的準備與策劃使大家對他有信心(實幹型?);二兒子則收集大家的意見(較民主?),推動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,用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;小兒子就用自己的正能量(個人魅力?),吸引大家協助他達到目標。

原來家教家教,家真的可以教,而22世紀的家教不是只教有禮貌等等的個人修養或品德,而是要與時並進,教金錢觀、教有自己的看法、教領導能力!

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

撒嬌不同寵壞


培养自我肯定感,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石_亲子在线授课-CCtalk

自我肯定感是如斯重要,以致很多時我們對小孩子的情況有錯誤理解。

第一,撒嬌不同寵壞。小朋友撒嬌究竟是什麼一回事?小朋友對父母撒嬌,其實是需要父母的關注。小朋友雖然要學會獨立,但學會獨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,而是想獨立時, 又想撒一下嬌,撒下嬌後,又想獨立;於跌跌碰碰間學曉獨立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意思是小朋友獨立是一個過程,過程中需要撒嬌因為小朋友未夠能量獨立,他的自我肯定感未建立得穩固.所以撒嬌是回到大人身邊支取能量.大人如果這時候以為是寵壞兒女便錯了,因為是相反,不是寵得夠,而是寵得不夠.那麼什麼是寵壞呢?寵壞反而是沒有顧及小朋友的自我肯定感.例如那些什麼都幫孩子做的父母,不是在建立孩子的自我肯定感,而反而是剝削了他們的自我肯定感.小受友明明做到,為什麼要幫他?實際上令小朋友覺得自己被看不起.他被看不起的話又怎會是寵愛他呢,是不夠寵他才是真.所以寵愛是不好,只是寵愛被人誤會是太愛小朋友,其實是相反.總之,孩子撒嬌是在表達需求,家長要辨認他們真正的需求在哪裡!

第二, 小朋友會有叛逆期.這是青春期之前,troube 2之後的一次叛逆期。叛逆期與自我肯定感有何關係?叛逆期是健康的表現,代表小朋友正學會獨立,但又到真正獨立。叛逆期既要達到自由,但又需要更多的肯定感,因為叛逆可能帶來犯錯,犯錯需要父母的接納,否則若犯錯帶來責駡,他的自我肯定感便建立不夠好,只會帶他至更叛逆的方向。

第三,小朋友不想返幼稚園,這也與自我肯定感有關。孩子到幼稚園上學需要能量,能量與自我肯定感有關,而自我肯感來自父母的愛。不想返幼稚園,也是撒嬌的一種。他撒嬌就是懇求你給他能量,給他愛。其實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由來,分離焦慮正是源自未夠能量、未夠愛與肯定。而其實只要多點稱讚孩子,他便會有多點安心感,更有信心面對幼稚園的環境。

自我肯定感是行為與情緒問的核心,也是了解很多行為問題的鑰匙。

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

培養孩子的自尊感

父母篇-孩子的自尊需要家长来帮忙


教養小朋友,人人都知道要讓小朋友感受到你的愛,但實踐起來有時卻又會違反這大前提。究竟教小朋友有什麼更加具體的目標呢?其中一個是培養小朋友的自我肯定感。所謂自我肯定感,也可以叫作自尊。以前我們的父母教養那一套,基本上是不顧及我們的感受的,因此也培養不到我們的自尊。例如,會對我們說:「你地以為自己是誰?本來你們只能在保良局出世。」到自己做父母了,雖然說不出這些比粗口更難聽的說話,但內在的自尊感仍然影響自己對待下一代的方法。認清這個大目標,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感。

第一,對孩子說「謝謝」。其實我們為要對別人講「謝謝」?所謂有禮貌,其實是令別人感覺愉快。別人為何會感到愉快?深入點說,聽到別人對我們說多謝,增強了我們的自尊,令自己感覺更有價值、有用。所以,其實對大人也要勤說多謝,這反映了自己的修養,而這點對教孩子原來也很重要。對孩子說多謝,能增加孩子的自尊心。很多大人愛跟小朋友討謝謝,當孩子收到別人的禮物,父母會對孩子說:「要說什麼?」但父母自己卻從來不跟小朋友說謝謝。或許大人們怕緃壞孩子,怕小孩子自尊心過大。但其實自尊心不會過大,只會太少。人有足夠的自尊心,便不會過份自大。

第二,認真聽小朋友說話。聽小朋友說話,內容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是令孩子覺得你珍視他/她,從而增加他的自我肯定感。孩子不喜歡跟他父母說話,多是因為父母不聽他說,習慣了得不到父母的理解,因而放棄跟父母說話。聽小朋友說話,不需要做很有肉容的回應,只需重複他說的東西,讓他知道你在聆聽就可以。其實孩子撒嬌也是說話的一種,如果他撒嬌你不理他,他將來就不跟你說話了。他對你撒嬌就是求你給他自尊感。

第三,要稱讚多於斥責。要孩子有行為改變,很多父母只會鬧,其實鬧真的可以教曉小朋友遵守規則?為何鬧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呢?這也是與自尊心有關。稱讚能增加孩子自尊心,反之,責駡會降低孩子自尊心。孩子的自尊感不能建立,他也不能發展出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。要記得,長遠來說,孩子不能因為害怕責備而做好,這不是真心遵守規則,而要因為自己真心明白好處才能做好。留意,稱讚在這裡是一種方法,不是一個目標,不是待孩子有好行為才稱讚他,而是透過讚賞而促進他的好行為。因此,不必等孩子做到完美才讚,應該見他有一點兒做好便要讚,讓他有動力去做得更好!孩子受到肯定,他自然會做好未做好的其餘事情,最重要是幫他建立自信。老實說,大人也一樣;對待我們的伴侶,我們也會很挑剔,忘記伴侶其實已做好其餘九件事。斥責很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感,若把他與其他孩子比較,更加會令他有種「爸媽不想做我的父母了」的感覺。另外,斥責之中隱藏憤怒,這種憤怒降低孩子的自尊感,因他覺得自己令父母憤怒,自己並不是很有用,令父母討厭。

總括來說,行為改變的大前題是增加孩子的自尊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