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

國際學校的學與教

香港国际学校的老师怎样教学生?资深老师:不遗余力地称赞孩子!_小朋友

我有朋友的孩子是讀弘立書院小學部的,有次聽他提起小朋友的功課,真羡慕不已。原來國際學校即使是小學生,他們的學習方式與本地學校的傳統教與學真的很不同。傳統學校的學生,學習多是上堂聽老師講解,然後回家做功課。所謂功課,即是多點練習,然後有小測,考核他們有否明白老師想教的東西。國際學校則是做專題研習,小朋友自行去看相關課題的書藉,寫下感想或發現,再做口頭滙報。這學習方法很似我們在大學讀書時的學習方法。這也是前任國際學校圖書館老師譚麗霞在《國際學校老師這樣教》所講,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鼓勵自主。國際學校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,有三點特徵。

第一,本地學校課程著重測驗,國際學校著重研習報告。例如四年級常識科教的<人體與健康>,本地學校會教學生關於人體與健康的知識,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記住所教的內容,然後用功課幫助同學記憶上堂所學。國際學校便不同了,老師會與圖書科老師合作,先搜集一些與課題有關的參考書,然後要學生分組討論,每組負責人體不同的器官,學生討論後要再繼續上網或看書找資料,完成簡報(Powerpoint)及口頭滙報。大家各自對自己負責的題目有深入了解。而評估的方式不是測驗,而可以是根據不同的課題釐定不同的評估方式。這種著重口頭滙報的主動學習方法,比起學生安靜坐著的被動學習法,效果當然好很多。

第二,本地學校著重答案,所以要設立測驗考試,確保學生知道答案,但國際學校,更加著重問題。例如五年級國際學校教歷史,教南北戰爭,老師會拋出數個關鍵問題(Essential questions),例如戰爭的起源什麼?但老師不會灌輸模擬答案,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參考書,各科老師以自己的方法配合,加深同學印象,讓他們透過研習報告,自己去找答案。與其說國際學校不著重模擬答案,不如說它們更加著重問學生關鍵問題。

第三點與第二點息息相關,正正因為國際學校不強調問題的答案,或既定答案,國際學校根本沒有教科書。或者他們也會讀教科書,但學生會運用圖書館內的書、雜誌、電子資料庫等,去學習相關課題的知識。教科書在國際學校根本不重要。

總的來說,國際學校著重培育學生的演講能力、資訊素養、研究能力等等。本地學校重灌輸知識。如果你問任何一位家長,孩子究竟需要技能還是知識呢?一定是技能重要,因為技能終生有用,課本上的知識,考完試就會忘記。所以為何國際學校的學生樣子看起來都活一點、開心一點?以上幾點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差異,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細心思考。

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

朱子穎的教育理想(三之三): 第三位教師

朱子穎第三個意念是「第三位教師」。第一位教師是老師,第二位教師是同輩,第三位教師就是是環境。意思是一個人在人生中受到老師的影響,這是毋庸置疑的,而第二個教師是同輩,因此很多家長才會谷子女讀名校-不是因為名校那些老師(反正學生個個也有高學習能力),而是因為名校的同輩,能鞭策子女向上學習。而所謂第三位教師,就是環境,因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很深的。

所以朱校長在天虹小學打造了「數碼21創意教室」。其實這種課室在香港的學校不是很新鮮的事情。很多學校也有這種「多用途活動室」,意思是班房裡的椅櫈排列比較自由;一般的班房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,但「創意教室」的坐法以學生為中心,上堂模式是分組,這樣在香港已經很前衞,更特別是放學變這房間會變身為教師研習中心,物盡其用。

第二個天虹小學的「第三位教師」就比較特別了。它叫做Startup Lab。裡面有磁石電子積木,包含電源、輸入、連接、輸出四大模組,能打造充滿聲、光、電和動力的智能成品,更重要是學生可學習編程,利用Scratch程序。學生同時體驗科創企業思維。另外,學生製作完製成品後,可以利用小舞台練習推銷投售,這個Lab因此既訓練邏輯思維,又能學習演講。

第三個環境是天虹懷舊影院。這個地方佈一台35mm電影菲林放映機,它配合stem課堂,讓學生學習物理、光學、滑輸、香港歷史及經濟。這是創意利用空間的一個例子,因為這影院不佔一間房的空間,只佈置在禮堂門口外的走郎上。這懷舊影院不單可教育學生,對街外人而言,街坊的長者藉著懷舊得到治癒。

朱子穎的眼界實在不簡單,它做的事有前瞻性,與其說他是校長,他的水平更似商業公司的CEO,因此他要跳糟去私校做總校長,因為他絕對可以走得更遠。希望他有朝一日做香港的教育局長,現在他的理念只惠及有能力每個月付擔6000元學費的家長,但他的理念是應該惠及眾生的,因為反正有錢人的小朋友將來也有父蔭,貧窮家庭的孩子,才是將來香港人口的大多數,才是將來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。



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

朱子穎的教育理想(三之二)-電子學習

朱子穎是一個無論在軟件或硬件層面都走在潮流尖端的人。軟件意思是他的思維很先進,硬件則指他在電子產品方面也很前。他是那麼前衞,所以這一篇會談及他關於電子學習方面的理想。他有三個計劃是「響朵」的。

第一個是電子書包。其實電子書包這個概念很吸引,即是學生返學不用再帶書,不用帶作業。其實大學生便是這樣,我幾年前在浸大讀碩士,上moodle下載每堂的reading,交功課也在Moodle上載,甚至找寫paper也可在Google搜尋references。但中小學如何實踐呢?又有何難處?這方面朱校長沒說太多,只談及他找到資助讓學生每人有一部平版,而平版不一定是ipad。另外,朱校長也提到,小學用平版一定要提供手寫筆,因小學生仍在學握筆寫字。

有了硬件當然要有軟件。朱校長推介的有Edmodo平台。Edmodo其實好像Google Classroom,一樣可以給功課、收功課、改功課、發回功課,但Google Classroom沒有news feed功能。其實我沒用過Edmodo,只用過Google Classroom,下次要試下與學生用Edmodo再來分享心得。

Edmodo是做功課的方法,那教學方法上如何實踐電子學習呢?那就是翻轉教室:教師先拍片,要求學生在家看片,然後回校討論或練習。朱校長推介了兩個影片平台,一是Playposit,二是Edpuzzle,這兩個平台不是YouTube的單純播片,而是可以播片並考問學生,因此比較可以確保學生有看影片。

總括而言,電子學習是大趨勢,幾年前替一個國際學校小學生補習,他所有的課堂及功課用一部ipad完成。國際學校總是行先一步。本地學校還是比較落後。希望政府可以再加大力度加強電子學習。

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

朱子穎的教育理想(三之一):Dreamstarter計劃

DreamStarter 啟夢者計劃- Charles Yan - Medium

Dreamstarter是朱校長有份創立的計畫。推行這尋夢計劃有數個特別之處。

第一,小學一般是午飯前上六堂,下午上三堂。朱子穎在天虹當校長時,把下午的課堂全取消,以dreamstarter計劃取代。學生不以班別分組,而是不同年級及能力學生混合一起。大家分組一同思考一個要共同努力達到的夢想,然後下午的時間就是大家一同合作完成夢想。

第二個特別之處是這個計劃沒有既定課程。既然是大家的「夢想」,當然不一定是已經存在之物,甚至也不應該是老師懂得的事物。朱子穎在著作《不一樣的教育》提到,dreamstarter的目標要包含四個元素:創意、大膽嘗試、企業家精神(!)、及共享經濟。我相信要向小學生解釋創意或大膽嘗試也還可以,但共享經濟及企業家精神就不容易說明,甚至連老師自己也不容易說明白。

第三個特別之處是這夢想計劃需要搞眾籌。因為學生的夢想需要金錢及其他支持。眾籌的方法可以在網上宣傳,或者出席有公眾人士的event,推廣學生的夢想計劃。另外也可以利用學校的開放日,讓學生向外展示自己的夢想。朱子穎在他的書分享了好幾個小朋友的夢想,十分有趣,值得我覆述一下:

-有學生覺得老人家執紙皮賺得很少錢,於是一組人連群結隊去街邊執紙皮,然後想辦法提升紙皮的價值,幫助老人家賺更多紙皮錢。最後沒有紙皮製成品能夠推出市場,但小朋友從中學會創意。

-天虹小學的學生想在校園建造一道滑梯及一間樹屋,於是找來建築師及搭棚師教學生搭棚。

-天虹小學附近有很多人餵流浪貓,引致衞生問題。學生於是替餵流浪貓的人作實名登記,又製造了貓屋,讓登記了的街坊可以定時餵貓,最後減少了流浪的衞生問題。

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

沒有band 1學校,只有band 1學生

這一篇會談一談香港小朋友求學面對的一個問題,就是會關心讀書的學校是第一組別(band 1),第二組別(band 2)還是第三組別(band 3)。朱子穎校長在他的《你不知道的教育》,便回應了這個問題。他的回應分了幾個層次。

首先,朱校長指出了一個家長大眾們的普遍謬誤,就是:其實小學是無分banding的!(嚴格來說,中學也沒有分組別。)所謂banding,是根據小學生五六年級的呈分試,再根據那間學校的舊生在中一入學試的成績調整(Pre-S1 只在雙數年度舉行),來決定全香港的小六學生究竟是屬於band 1, band 2, 還是band 3。而band 1的學生,當然有優勢先獲分派理想的中學,所以中學雖然實際沒有分組別,但因為受歡迎的中學多band 1學生,所以便約定俗成被稱為band 1中學;相反,少人揀的中學因為最後多band 3學生入讀,因此就成為band 3學校。而幼稚園升小學是沒有呈分試的嘛,所以小學又哪來有banding呢?當然,作為消費者可以從一間小學的六年級生有多少是band 1學生而決定口哪間小學是band幾。

第二, 其實就算真的了解了一間小學有多少band 1學生,又如何呢?要知道,中學是真的需要競爭,根據呈分試及中一入學試成績獲派位,但小學呢?根本沒有競爭,完全是根據大抽獎派位;而且,留意,小學及中學都有部分學額是以可跨校網、只計分的方法收取學生的,這部分小學佔50%(中學佔30%),即是說,有一半的小學學額連靠運氣入的機會也沒有。

第三,朱校長問了一個問題:津校既然是政府資助的,那為何家長覺得中小津校之間會出現那麼大的差異?試以醫院做比較,香港大部分醫院都是公營的,醫院之間即使有差異,在消費者心目中,其差異也沒有學校之間大。為甚麼呢?朱校長首先認為,其實香港學校的質素保證做得十分之好的,課程上、教師水平上,事實也十分接近,那為什麼會有差異呢?朱校長暗示,其中一個引致差異的原因,是學生的社經背景。如果一間學校的學生比較多來自中產家庭,六年級畢業時比較容易成為band 1學生,因為真正影響學生成為band 1學生的,不是老師,而是家長,而當自己的子女都能與眾多家庭支援比較好的同學一起學習,自然也更易成為band 1學生。

總結來說,其實每間中小學也有三種組別的學生,當然最top的學校(即band 1頭)可能9成9都是band 1學生。無論如何,banding是形容學生,不是學校!

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

家教教什麼

How to Teach Leadership Skills to Kids: Top Ways & Activities

陳美齡博士在其著作《30堂家長必修課》的擘頭第一章,是說要培育孩子的自我肯定感,這一點與其他心理學家的主張一致,但整本書最大看頭不是這點,而且她這本書有很多很多論點,可惜她不是每點深入闡述,而是一篇一點。我最深印象來自她如何教三個兒子入史丹福,一來她真的有另一本著作講如何送仔女入史丹福,應該很受虎媽歡迎,二來她在這書有幾點關於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的意見幾特別,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第一,家長應自少教導孩子「不受金錢束縛」的金錢觀。陳美齡說不要買玩具給孩子。這個意見聽上來也相當極端:一般說不要買太多玩具給孩子,但完全不給孩子買玩具實在比較少聽人說過。陳美齡不買玩具的目的是因為她想以不用錢的遊戲與孩子玩,她舉很多例子,例如玩踩影子、到郊外等等。這樣做有三個好處,第一:這樣可教孩子,父母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光是金錢不能代替的,比昂貴的玩具更加寶貴,貫輸一種「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比買到的東西更加重要」的金錢觀;第二,的確,孩子有新玩具,很快就玩膩了,甚至不玩第二第三次;第三,玩不用錢買的玩具可訓練頭腦、創意、解難能力。

第二,陳美齡會與兒子討論新聞。作為大人,我的看法是新聞太複雜,涉及政治、歷史、人情世故這些孩子未必明白的東西,所以都傾向不討論新聞。但陳博士的看法是要訓練小朋友「多思考、對人對事保持好奇心,擁有自己的想法」。好多家長會花錢教導小朋友不同的技術,例如學芭蕾、學跆拳道、學英文,但有沒有聽過家長付費給小朋友學思考,學有自己想法?當然,小朋友的發展階段未必也去到發展理性思考的階段,但家長可以由小訓練,例如可讓小朋友參與家事的決定,諮詢他們的意見。另外,陳博士認為要灌輸孩子大量的知識,他們才能有自己的觀點,例如預早與孩子預習學校未來一年的課程,使他早點有對於課題的看法,回校能與老師及同學分享。而看新聞便是另一種既可灌輸知識又可訓練建立看法的方法,是「現場的社會教育」。總之,孩子要多關注世界、關注身邊的事物,家長多與他們討論,形塑他們自己的觀點。待孩子上到高小做常識科剪報功課,便會看到效果了!

第三,要訓練孩子的領導力。這件事情真的比較少聽人說是由家長教,我記得自己是在高中,學校鼓勵我們要多參加課外活動時,才第一次聽見領導力這回事。出來社會工作二十年,終於明白到領導力是多麼重要,因為社會就是尋找懂得領導的人,有領導力的人才能早「上位」,做老闆最重要就是懂領導。陳博士說,做領導就是給予眾人一個願景,讓大家去跟隨(實現願景)。爸爸媽媽其實就是領導者,各自負責家中大小事,而孩子就是透過觀察父母如何做領導者而學習做領導。當然學做領導不能單靠理論,最重要是在群體活動中學習。陳美齡也提到,領導方式因人而異,她三個兒子也有不同領導風格,大兒子用充足的準備與策劃使大家對他有信心(實幹型?);二兒子則收集大家的意見(較民主?),推動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,用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;小兒子就用自己的正能量(個人魅力?),吸引大家協助他達到目標。

原來家教家教,家真的可以教,而22世紀的家教不是只教有禮貌等等的個人修養或品德,而是要與時並進,教金錢觀、教有自己的看法、教領導能力!

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

撒嬌不同寵壞


培养自我肯定感,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石_亲子在线授课-CCtalk

自我肯定感是如斯重要,以致很多時我們對小孩子的情況有錯誤理解。

第一,撒嬌不同寵壞。小朋友撒嬌究竟是什麼一回事?小朋友對父母撒嬌,其實是需要父母的關注。小朋友雖然要學會獨立,但學會獨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,而是想獨立時, 又想撒一下嬌,撒下嬌後,又想獨立;於跌跌碰碰間學曉獨立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意思是小朋友獨立是一個過程,過程中需要撒嬌因為小朋友未夠能量獨立,他的自我肯定感未建立得穩固.所以撒嬌是回到大人身邊支取能量.大人如果這時候以為是寵壞兒女便錯了,因為是相反,不是寵得夠,而是寵得不夠.那麼什麼是寵壞呢?寵壞反而是沒有顧及小朋友的自我肯定感.例如那些什麼都幫孩子做的父母,不是在建立孩子的自我肯定感,而反而是剝削了他們的自我肯定感.小受友明明做到,為什麼要幫他?實際上令小朋友覺得自己被看不起.他被看不起的話又怎會是寵愛他呢,是不夠寵他才是真.所以寵愛是不好,只是寵愛被人誤會是太愛小朋友,其實是相反.總之,孩子撒嬌是在表達需求,家長要辨認他們真正的需求在哪裡!

第二, 小朋友會有叛逆期.這是青春期之前,troube 2之後的一次叛逆期。叛逆期與自我肯定感有何關係?叛逆期是健康的表現,代表小朋友正學會獨立,但又到真正獨立。叛逆期既要達到自由,但又需要更多的肯定感,因為叛逆可能帶來犯錯,犯錯需要父母的接納,否則若犯錯帶來責駡,他的自我肯定感便建立不夠好,只會帶他至更叛逆的方向。

第三,小朋友不想返幼稚園,這也與自我肯定感有關。孩子到幼稚園上學需要能量,能量與自我肯定感有關,而自我肯感來自父母的愛。不想返幼稚園,也是撒嬌的一種。他撒嬌就是懇求你給他能量,給他愛。其實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由來,分離焦慮正是源自未夠能量、未夠愛與肯定。而其實只要多點稱讚孩子,他便會有多點安心感,更有信心面對幼稚園的環境。

自我肯定感是行為與情緒問的核心,也是了解很多行為問題的鑰匙。

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

培養孩子的自尊感

父母篇-孩子的自尊需要家长来帮忙


教養小朋友,人人都知道要讓小朋友感受到你的愛,但實踐起來有時卻又會違反這大前提。究竟教小朋友有什麼更加具體的目標呢?其中一個是培養小朋友的自我肯定感。所謂自我肯定感,也可以叫作自尊。以前我們的父母教養那一套,基本上是不顧及我們的感受的,因此也培養不到我們的自尊。例如,會對我們說:「你地以為自己是誰?本來你們只能在保良局出世。」到自己做父母了,雖然說不出這些比粗口更難聽的說話,但內在的自尊感仍然影響自己對待下一代的方法。認清這個大目標,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感。

第一,對孩子說「謝謝」。其實我們為要對別人講「謝謝」?所謂有禮貌,其實是令別人感覺愉快。別人為何會感到愉快?深入點說,聽到別人對我們說多謝,增強了我們的自尊,令自己感覺更有價值、有用。所以,其實對大人也要勤說多謝,這反映了自己的修養,而這點對教孩子原來也很重要。對孩子說多謝,能增加孩子的自尊心。很多大人愛跟小朋友討謝謝,當孩子收到別人的禮物,父母會對孩子說:「要說什麼?」但父母自己卻從來不跟小朋友說謝謝。或許大人們怕緃壞孩子,怕小孩子自尊心過大。但其實自尊心不會過大,只會太少。人有足夠的自尊心,便不會過份自大。

第二,認真聽小朋友說話。聽小朋友說話,內容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是令孩子覺得你珍視他/她,從而增加他的自我肯定感。孩子不喜歡跟他父母說話,多是因為父母不聽他說,習慣了得不到父母的理解,因而放棄跟父母說話。聽小朋友說話,不需要做很有肉容的回應,只需重複他說的東西,讓他知道你在聆聽就可以。其實孩子撒嬌也是說話的一種,如果他撒嬌你不理他,他將來就不跟你說話了。他對你撒嬌就是求你給他自尊感。

第三,要稱讚多於斥責。要孩子有行為改變,很多父母只會鬧,其實鬧真的可以教曉小朋友遵守規則?為何鬧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呢?這也是與自尊心有關。稱讚能增加孩子自尊心,反之,責駡會降低孩子自尊心。孩子的自尊感不能建立,他也不能發展出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。要記得,長遠來說,孩子不能因為害怕責備而做好,這不是真心遵守規則,而要因為自己真心明白好處才能做好。留意,稱讚在這裡是一種方法,不是一個目標,不是待孩子有好行為才稱讚他,而是透過讚賞而促進他的好行為。因此,不必等孩子做到完美才讚,應該見他有一點兒做好便要讚,讓他有動力去做得更好!孩子受到肯定,他自然會做好未做好的其餘事情,最重要是幫他建立自信。老實說,大人也一樣;對待我們的伴侶,我們也會很挑剔,忘記伴侶其實已做好其餘九件事。斥責很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感,若把他與其他孩子比較,更加會令他有種「爸媽不想做我的父母了」的感覺。另外,斥責之中隱藏憤怒,這種憤怒降低孩子的自尊感,因他覺得自己令父母憤怒,自己並不是很有用,令父母討厭。

總括來說,行為改變的大前題是增加孩子的自尊感!